随着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全面推进和西部地区的不断开发与扩大,目前国内相关机构已积累了大量关于表层和深层土壤中元素含量的高精度数据。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情况,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获得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学参考值和背景值,可以进一步评价土壤污染程度,进而有效划分土壤污染程度,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经验依据。下面跟随国投盛世小编的脚步一起看一下吧。
一、土壤污染情况
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或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有害。其具体来说,可包括两个含义:(1)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2)环境质量的下降危及人类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显然,环境污染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很难确定污染物积累与危害发生之间的明确界限。土壤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抵抗和适应气候变化。
肥沃的土壤可以被称为固定植物根部基础的天然“储罐”,它为植物提供营养并促进植物生长。作为“生命的孕育床”,土壤维持着地球上四分之一的生物多样性,仅在1平方公里的森林土壤中就可以发现1000多种无脊椎动物。目前,中国长三角地区至少有10%的土壤已经基本丧失了生产力。根据调查,南京郊区有30%的土地被污染。浙江省17.97%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镉,汞,铅和砷等重金属污染明显。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的耕地中有50%被镉,砷,汞和石油有机物等被有毒重金属污染,据统计,重金属污染了将近40%的农田和菜地,其中10%被严重超标;在华南地区,它主要存在。铜,砷,锌,镍,铅,镉,汞等重金属的污染;东北地区Pb,Hg,Cd,As和Cr污染较严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污水灌溉区和老工业区。汞,镉,砷,铜,铅,铬,锌,镍等。其中,云南,四川,甘肃白银市和内蒙古河套地区污染更严重。在云南地区,有37个县的元素超标率超过30%,河套地区近30万人受到砷中毒的威胁。
二、土壤污染的判别准则
大量研究表明,表层土壤不仅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被表层地球化学修饰,而且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深层土壤基本上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反映了地球化学特征的原始土壤母体物质特殊性。据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既有遗传联系,又有组成差异。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表明,尽管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异,但总体上依旧有密切的关系。
三、土壤元素污染分级标准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和地球化学景观有着巨大的差异性,而表生地球化学效应也有很大差异。为了消除不同区域景观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元素活化,迁移和再分布的差异影响,并有效地反映人类活动的作用(污染叠加),因此需要建立区域土壤污染等级划分,从而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和工作准确性的评估。
初级污染:区域性因素或表面效应增加了表层土壤的元素含量,呈现出地球化学元素的区域性高背景分布,其成因需要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次污染:由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局部因素引起的表层土壤元素含量略有增加,矿化外围区域和特殊地质体分布区域中的土壤元素含量,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表现为弱异常或虚弱区域。其中,需要研究土壤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并对该地区的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评价。
第三级污染:工业生产、采矿等导致某些地区表层土壤元素含量增加,矿化分布区域中的土壤元素含量增加,而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则出现异常或异常区域,有必要定期监测土壤元素含量的变化,并定期监测其生态影响程度。
第四级污染:工业生产,采矿等导致某些地区的表层土壤元素大量增加,土壤元素含量分布在矿化区内,而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则表现为局部高异常区。需要对土壤元素含量变化进行长期监测,以评估土壤元素的生态影响和人类住区的安全性。
第五级污染:工业生产、采矿等在小范围内引起的表层土壤元素会大量增加。矿区主要矿化元素的含量和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多数为局部异常集中的中部地区。如果是农业用地,则需要土壤污染修复;如果是建设用地,则必须评估和监测土壤污染对人类住区环境的影响。
当然,由于土壤系统的复杂性,土壤污染的评价和分类在理论或方法上并是完全成熟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